我真的認為不用去學什麼嬰兒手語,多為自己增添科學知識才能真正助兒又助己,不是神童也不是阿傻,而是大人不了解小人的發展如何? (文中加上部份專有名詞解釋做註標。)


看不到的玩具並沒有消失,嬰兒對此是如何了解的?


長久以來,發展心理學家一直對一個奇妙的現象感到困惑:為何嬰兒在某些實驗中看起來聰明得令人難以置信,但在其他設計來測量相同知識的測驗中,卻又一副完全不知所以然的樣子?把一個玩具藏在毛毯下,未滿七個月左右的嬰兒不會伸手去拿,顯示他們尚未領悟物體恆在(object permanence),也就是視線外的物體仍繼續存在的概念。然而,在一些只要看著物體的實驗中,卻顯示就算只有兩個半月大的嬰兒,也有這個概念。

暗中摸索的嬰兒 熟悉的程度可能有助於嬰兒建立物體恆存的觀念。

這類不一致現象的標準解釋是:嬰兒可能早在出生後就擁有這種概念,但是在前數個月的時間,他們因為尚未發展出運動技巧,因而無法拿起毛毯。但這個解釋可能仍然不夠充份,因為就算教會嬰兒拉開毛毯,他們後來這麼做也不見得是為了找到藏起來的物體。

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心理學家宗像(Yuko Munakata)為此謎題提供了一個新解答:知識隨著時間而發展。宗像解釋道:「嬰兒不是在某天突然『啊!』的領悟,而是是漸進式的了解。」在即將刊登於《心理科學》的論文中,宗像與南卡羅萊納大學的辛斯基(Jeanne L. Shinskey)提出證據指出,對嬰兒「藉由經驗逐漸發展出較強的物體表徵」,而某些任務則需要較強的心理表徵。---名詞解釋:指代表、替代、象徵或表示另一個東西的一個東西。(心理學辭典,頁789,五南出版社)研究者在測驗24個嬰兒時,首先讓每個七個月大的嬰兒完全熟悉一個簡單的陶土玩具,接著測量嬰兒有多常伸手拿這個玩具或另一個新玩具。結果如許多先前的研究所預期的一樣,嬰兒喜歡新玩具勝過熟悉的玩具,接觸的時間分別是88%與39%,但此結果只有在玩具位於清楚的視野時,才會呈現出來。當研究者把燈關掉,透過紅外線攝影機來觀察,他們發現嬰兒對新玩具的喜好完全倒反過來。在黑暗中,嬰兒伸手到上次看見新玩具的區域的時間只有20%,而伸手拿熟悉的玩具所佔的時間比例則是32%。

 

研究者提出結論,認為熟悉感強化了嬰兒對此玩具的心理表徵,足以讓嬰兒去找這個玩具。相反地,嬰兒沒有去找不熟悉的新玩具,是因為他們與新玩具在一起的時間還不夠久,以致無法在黑暗中回想起這個玩具。

根據路特格大學心理學家羅伊柯利爾(Carolyn Rovee-Collier)的說法,這只是所得資料的解釋之一。嬰兒在黑暗中伸手去拿熟悉的物體,有可能因為那是個不同的遊戲。因為新玩具可能是個特殊的例子,而非只是比較不熟悉。因此她也懷疑在黑暗中伸手拿熟悉物體的模式,在不同的熟悉程度下是否也有相同的結果?

麻州大學阿模斯特分校的心理學家基恩(Rachel Keen)提出了另一個可能:嬰兒並不害怕黑暗,事實上,嬰兒可能覺得黑暗是好玩而且有趣的。她假設:「在新奇的黑暗環境中的熟悉物體,其實也算有點新奇。」證明了中等程度的新奇事物,比完全新奇的、或完全熟悉的事物更吸引人。宗像則表示她正在進行另一個用來測驗這個解釋的實驗。但就算進行測驗,也可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。如同基恩所言:「儘管我們總是這麼做,但我們很難推斷嬰兒的心裡究竟在想什麼。」


撰文╱克拉寇夫斯基(Marina Krakovsky)
翻譯/黃鈺敏

【本文出自科學人2005年8月號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ki03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